TOP1 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勾勒治霾路線圖
9月12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在千呼萬喚中出臺,共部署了包括降低污染物總量、調整產業結構等在內的35項具體措施,為我國未來五年大氣污染防治勾勒出一幅清晰的防治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
本刊特評:該政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將使我國治霾進程提速,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其所針對的不僅是大氣污染物防治,而是以大氣污染防治為導引,對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從根本上達到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TOP2 節能環保產業將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8月1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明確了今后2年的發展目標,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本刊特評:在我國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和環境問題集中爆發的當下,新一屆政府意欲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促進經濟轉型的先鋒軍,將其推到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高度,無疑為節能環保產業勾勒出了美好的發展藍圖。
TOP3 深圳碳市拉開中國碳交易序幕
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平臺正式啟動交易,深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廣東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及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出售2萬噸碳排放配額,揭開了深圳乃至中國碳配額交易的序幕。
本刊特評:作為我國首個啟動強制碳市場的試點城市,深圳碳交易市場的上線交易標志著我國碳交易邁出實質性步伐。深圳碳交易作為低碳中國的探路先鋒,為其他試點城市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TOP4 史上最嚴環保新政發布
2月27日,環保部發布《關于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要求納入《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控制區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共涉及京津冀、長三角等 “三區十群”19個省區市47個城市,以及火電、石化等6大行業。
本刊特評:該政策是我國環境改善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的踐行,雖然直接刺激了工業企業的神經,令其節能減排壓力倍增,但卻給第三方環保治理企業創造了極佳的發展機遇。
TOP5 “兩桶油”被環保部處以限批懲罰
8月29日,環保部發布2012年全國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結果。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因未能完成年度減排任務,被環保部開出罰單——對其煉化行業新改擴建項目實行環評限批。
本刊特評:“兩桶油”在資金雄厚、不缺技術的情況下,在海外的煉油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均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國內減排任務卻無法完成,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環保部的作為則表明,我國對節能減排工作的監督是動真格的,任何不作為或者抱有僥幸心理的行為都將無法遁形。
TOP6 遼寧首開霧霾罰單
10月20日至22日,東北出現大范圍嚴重霧霾天氣,導致交通癱瘓,數千所學校停課。為此,遼寧省環保廳首次給沈陽、大連、鞍山、撫順等8市開出 “霧霾罰單”,總額達到了5420萬元。
本刊特評:這是遼寧省的首張“霧霾罰單”,也是我國的首張“霧霾罰單”。雖然很多人認為罰款的來源,以及省政府對市政府罰款的合理性等諸多問題還值得商榷,但此舉表明,提高污染者的違法成本將不再只停留在口頭上。
TOP7 我國環保產業“家底”公布
12月8日,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2013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表示,全國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環保產業從業機構約2.4萬家,上市公司約400家,年營業收入在3萬億元左右,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0%。
本刊特評:環保產業目前正處于外部發展環境最為良好的黃金期,但產業整體規模小、技術相對落后等瓶頸仍然存在。摸清環保產業“家底”,利于政府在制定政策、產業計劃等時有的放矢。
TOP8 40個城市172個空氣監測點建成
9月29日,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向媒體通報,空氣質量新標準第二階段監測實施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40個城市共172個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監測點位已建成或改造完畢,投入監測試運行并發布相關信息。
本刊特評:40個城市172個空氣監測點建成完畢,為全國空氣質量新標準第二階段監測實施任務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基礎,也對提高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水平,健全空氣質量評價體系意義重大。
TOP9 北京最后一座燃煤電廠啟動“煤改氣”
4月25日,隨著“轟隆”一聲巨響,北京市熱力集團科利源熱電廠的十余米高、用于運輸煤炭的煤廊被拆毀,標志著北京市最后一座小型燃煤電廠被拆除,正式開始 “煤改氣”改造。
本刊特評:作為北京市應對空氣污染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北京今年加速“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行動,向“到2015年核心城區無煤化”目標更邁進一步,也是我國壓減燃煤工作的縮影。
TOP10 88家環評機構上黑名單
1月5日,環保部發布《關于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專項執法檢查發現存在問題的評價機構處理意見的通報》,88家環境影響評價機構上黑名單,其中不乏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大牌”環評單位。
本刊特評:由于環境影響評價過程透明度不夠,缺乏社會公眾參與等原因,我國的環評工作問題不斷。環評機構當下存在的問題,根本上是由目前的環評機制所致,對違規機構處罰治標不治本,關鍵還是改革環評機制。